Loading...
主頁2023-02-13T19:14:37+08:00

古道行動態

星島日報採訪

頭條日報,星島日報,以及其電子報刊登了西貢天主教小堂及「古道行」的介紹。感謝楊校長及陳家泉先生帶領記者採訪,除了導賞小堂歷史,也簡介了「古道行」的工作及角色。[...]

苦路聖像

正在開會當中,忽然收到手機傳來一張照片。照片是一個大紙箱,堵塞在我家門口。我在想,到底是什麼,又或者是誰把紙箱放在我家門前?立即讓家人去探究一下。紙箱又大又重,連搬進家裡都困難。家人一打開,原來是早陣子在網上拍賣回來的十四處苦路像。[...]

活動推介

為慶祝聖母蒙召升天瞻禮,西灣海星小堂將開放予公眾参觀。
開放時間:
8月14日 下午2時至6時
    下午4:30 聖母蒙召升天節第一晚禱
8月15日 早上10時至下午5時
   上午10:30 聖母蒙召升天節彌撒

Online event registration and ticketing powered by Event Espresso

建築安全檢查

建築小型維修和清潔

建築現況記錄

維修資助計劃

保育

西貢歷史小堂建築保育復修計劃

這些在西貢的這些歷史小堂,是當年外來的天主教傳教士建立的心血,默默地藏著播下的信仰種子,陪伴了西貢村民的信仰成長,有著豐富的信仰生活見證。它們位於西貢的大自然的美景中,提供了天人合一的美好環境。有很多小堂位於麥理浩徑旁邊,為這現在的行山遠足路線加添了一層意義:心靈的朝聖之路。

修復 保育

歷史

大浪 Tai Long
聖母無原罪小堂
Immaculate Conception Chapel

聖母無原罪小堂位於西貢半島東部大浪村,是其中一間在新界最東端
的天主教聖堂,原建於1867年,原名聖家小堂 (Holy Family Chapel)
坐落在一處遠離海邊的肥沃山谷中,六年後教堂擴大了三分之一,
可容納二至三百人,是西貢區最大及教徒最多的天主教教會。現存的
小堂於1931年期間建成,1954年由赤徑聖家小堂司鐸管理時,始易名
為聖母無原罪小堂...

歷史

深涌 Sham Chung
三王來朝小堂
Chapel of the Epiphany of Our Lord

深涌 Sham Chung
三王來朝小堂
Chapel of the Epiphany of Our Lord

三王來朝小堂位於西貢半島西岸的深涌,前臨企嶺下海(Three Fathoms
Cove)。這所在內灣深處的教堂原建於1875至1879年間。現時的教堂建於
1956年,傳教士亦在此小堂內興辦鄉村學校,名為「公民學校」,校名
由當時大埔師範學校校長陳本照所題...

歷史

西灣 Sai Wan
海星彌撒中心
Star of the Sea Mass Centre

西灣,即大浪西灣,位處西貢半島東南面,背靠螺地墩,面向大海,
風景絕佳,為香港著名的露營遠足地點。西灣分為上下兩村,建村
時代可上溯至明朝,村民以黎姓為主,多以捕魚為生,抗日戰爭前
亦有製炭業,然而隨著火水、石油氣等燃料普及,柴炭業式微,唯
炭窰遺址至今仍在。大戰時村民為逃避戰禍而外遷,以致全村廢棄,
直至抗戰勝利後才重建家園...

歷史

赤徑 Chek Keng
聖家小堂
Holy Family Chapel

赤徑位於西貢半島東端內灣,灣內風浪平靜,淺灘處有紅樹林,
景色怡人。赤徑村為雜姓客家村,歷史悠久,是西貢少數富裕
的村落,內有不少青磚建築,屬典型的嶺南客家建築。1950年代,
在香港政府和嘉道理農場的協助下,村民成立了養豬合作社及農場,
進一步改善生活...

歷史

北潭涌 Pak Tam Chung
聖母七苦小堂
Our Lady of the Seven Sorrows Chapel

聖母七苦小堂位於北潭涌上窰村,建於1900年。在19世紀末,
黃姓客家族人在上窰立業。因著傳教士的努力,全村皈依天主教。
隨著上窰村民陸續遷出,其客家民宅改建為民俗博物館及列為法定古蹟,
小堂則告荒廢,後來被用作公教童軍協會水上活動中心。

據載,早於清朝復界後已陸續有客家人遷入北潭涌一帶居住。惟由於
土地有限不足以農立業村民以海邊獲得的蠔和珊瑚等材料製成石灰...

聖若望小堂位於元朗八鄉的長莆村,於1928年6月24日由
司徒廷昭神父 (SITU, Teng-Chiu John 1872-1947)
主持祝聖儀式,當日約有二百人出席。昔日聖若望小堂除舉行
敎會活動外,亦曾用作鄉村小學,吸引了不少村內外的小孩就讀。
...

長蒲村 Cheung Po Tsuen
聖若望小堂
St. John Chapel

歷史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