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復修
擁有豐富歷史,位於西貢半島鄉村裡的小聖堂,是當年來華天主教傳教士的心血,藏著信仰種子,結成了西貢村民信仰的果實,並促成了他們信仰生活的見證。這些小堂位於西貢的大自然美景中,提供了天人合一的美好環境。部分位於麥理浩徑旁邊的小堂,更為遠足路線增添了一層意義:心靈的朝聖之路。正所謂「地靈人傑」,這些地方將為現代的香港人提供心靈休息的空間,延續當年傳教士的福傳心火。其中鹽田梓的聖若瑟小堂由鹽光保育中心保育及打理;而浪茄的聖母聖誕小堂現為基督教互愛中心作福音戒毒用途。
我們現在見到的聖堂,經過多年不同人士的修葺,由於種種原因,也許是資源問題、建築技術問題等等,有些已經被改動為偏離原本設計的模樣。我們希望復修聖堂,恢復它們原來的面貌。要知道聖堂原來的面貌,我們可以通過聖堂的建築圖則、照片、現場勘察評估及訪問當年聖堂的使用者等多個層面去尋找線索。舉例說,假如聖堂的祭台顏料大部分已剝落,甚至後來被塗上不同的色料,我們也可以透過科學的分析找出埋藏在底層的原本殘餘色料。
我們希望通過保育復修工程,將聖堂的原貌呈現出來。我們會秉持「作最低限度改動」為原則,以求做到「原汁原味」的建築文物保育。
「古道行」工作小組在過往三年中,因著恩人慷慨捐助,及成功申請到不同的基金資助,已為多間小堂開始了復修工作。同時,為達到可持續性保育的目標,我們構思將小堂設立成多元化用途,使信眾及普羅大眾都能藉此重新感受傳教士無私的精神。
我們以以下工作為復修小堂的起點:
- 安全檢查。由建築師和結構工程師檢查建築物是否有即時危險。如果有的話,我們需要議定臨時結構加固補救方案和執行有關工程。必要時,我們可以擬定遊人「不可進入」的保護範圍。一方面,這樣可以保證遊人的安全;另一方面,可以保護建築文物不受破壞。
- 現況記錄。我們需要多名義工去拍攝聖堂現況、航拍聖堂屋頂和周邊整體狀況。這些記錄對於將來的出版、歷史研究、建築價值研究等等十分重要。
- 小型維修和清潔。在確認建築物的安全和可進入範圍後,這項工作就可以立即進行。我們亦需要義工為建築物和周邊範圍除草、移除廢物和掉落的屋瓦等等。如有需要,我們也可以豎立簡單的指示牌,讓遊人知道小堂的位置和開放時間。
如有任何意見,或希望成為我們的義工隊,歡迎聯絡我們。 🙂
大浪聖母無原罪小堂
大浪聖母無原罪小堂的復修保育工作,主要包括以下項目:
- 大浪聖母無原罪小堂(建於1867年,長度約20米,寬度約7米)
- 育英學校
- 建築物地段範圍內的空地
經過初步的考察,我們認為聖堂和學校的建築結構大致良好,屋頂尚算完好,是安全和適合使用的。聖堂正門前方由鐵皮搭建作上蓋的空間,以前是聖堂的鐘樓。重建鐘樓,回復舊貌是其中一個可以考慮的方案。但是,這也會是一個挑戰,包括重塑原貌、資金等等的問題。
相對於其他的西貢歷史小堂來說,這裡的其他維修工程是比較簡單直接的,因為聖堂雖然日久失修,但是基本上沒有太大的破壞。就算只是維持現狀也是可以使用的。
聖堂內祭台裝飾、標記和聖像,以及內部的油漆只需要適當的翻新和保養清潔,便可以繼續保持。我們很慶幸看見中式的瓦片屋頂結構還算完好,因為這些中式瓦片建築正是融入本地民居的家庭式教堂的特色。我們也會研究改善洗手間、加裝飲水機及指示介紹板等設施。

赤徑聖家小堂
*請勿自行進入教堂範圍,因為屋頂殘破,有倒塌的危險*
赤徑聖家小堂的建築復修保育工作,主要包括以下項目:
- 赤徑聖家小堂(最早的聖堂建築建於1867年,現址見到的可能是重建的,長度約27米,寬度約8米)
- 建築物地段範圍內的空地
- 修女以前居住過的小屋
經過初步的考察,我們認為聖家小堂的牆身結構大致安全。但是,我們發現部分牆身有裂痕,需要考慮加固建築結構。中式瓦片屋頂的情況一般,除了一些原有的瓦片已經被改成其他物料外,很多木樑已被白蟻蛀蝕,需要清理白蟻和維修屋頂結構。在將來進行任何復修工程時,我們將儘力保留還仍然可以安全使用的建築物料。值得高興的是,祭台尚算保存完好。另外,我們也會研究維修洗手間、提供飲水機、加裝指示介紹板等等,以方便遊人和朝聖者使用。而赤徑聖家小堂外的草地和小路,需要適當的清理保養。這樣,赤徑聖家小堂便可再次成為一個適合大家的祈禱之所。

深涌三王來朝小堂
*請勿自行進入教堂範圍,因為屋頂殘破,有倒塌的危險*
深涌三王來朝小堂的建築復修保育工作,主要包括以下項目:
- 深涌三王來朝小堂/公民學校(建於1879年,長度約15米,寬度約13米)
- 建築物地段範圍內的空地
經過初步的考察,我們認為深涌三王來朝小堂的牆身結構大致安全。但是,其中式瓦片屋頂結構已嚴重損毀,有進一步倒塌的危險,需要大幅度的維修及更換。由於聖堂的屋頂已經破爛,以致內部長年被受風吹雨打,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樹木延伸到室內,祭台原本的色彩也漸漸的退掉。
由於這間小堂的情況較差,我們正在籌備資金和計劃進行復修工程。

西灣海星彌撒中心
西灣海星彌撒中心的建築復修保育工作,主要包括以下項目:
- 西灣海星彌撒中心/海星學校(建於1953年,長度約14米,寬度約9米)
- 建築物地段範圍內的空地
西灣海星彌撒中心於2021 年復修完成,並於同年9 月12 日舉行祝福禮。當日活動由早上8 時半開始,參加者按歷史、生態、環境探索等不同主題,分多條路線從西貢市中心出發前往小堂。祝福禮則於下午3 時舉行,由香港教區宗座署理湯漢樞機主禮。彌撒結束後參加者步行往西灣亭,整日活動至此結束。
西灣海星彌撒中心將開始新頁,為西灣村、為教會、為天主子民重新履行她的使命,與「古道行」一起「永續傳教心」。

蛋家灣聖伯多祿小堂
聖伯多祿的建築復修保育工作,主要包括以下項目:
- 聖伯多祿小堂(第一座小堂建於1873年,現址是第三座小堂,位置亦與第一座不同)
- 天主教崇明學校
2018年尾,小堂受颳風山竹吹襲,大樹倒塌,屋頂被吹翻,需要維修。感激恩人善心,小堂於去年(2020年11月)進行修復工程。首要是清理雜物及倒塌的樹木。其次是重裝屋頂,地台、復修電力裝置,安裝電燈及冷氣。崇明學校同樣清理了雜物和倒塌的樹木,重置了屋頂,安裝了冷氣,電燈,及更換所有已毁壞的門窗。這些基本的復修工程,讓小堂可再一次投入服務。我們已在積極籌備於聖伯多祿小堂舉辦不同的活動。
2021年3月 31日小堂基本復修完成。今天,聖伯多祿小堂將再一次成為基督信仰及蛋加灣歷史文化的載具。也許,小堂未必每個主日舉行彌撒;然而,傳教士的精神卻永存當中。
教區「古道行」工作小組現正研究此小堂的延伸用途。如有建議,歡迎告訴我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