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歷史訪談

訪談 1 ~ 5
訪談 6 ~ 10
訪談 11 ~ 15
訪談 16 ~ 20
訪談 21 ~ 25

21. 巫先生

巫先生在東平洲生活六十多年,他在東平洲大塘村、由廟宇(一說是佛寺)改成的天主堂領洗,他見證當時白英奇主教在天主堂主持的禮儀,又目睹隨著教友增加,在村外建成新的小堂—耶穌聖心小堂,時為1964年。他小時候在島上的學校讀書,過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隨著村民到外面謀生,人口及教友日漸減少,小堂在七十年代荒廢後便交還政府。他希望有朝一日教會能復興這間小堂。

22. 李俊輝先生, 李國安先生

李俊輝先生及李國安先生,為現任深涌村的原居民村代表。兩位村長雖然並非天主教徒,但都曾在教會建立的公民學校就讀。村民稱三王來朝小堂座落的村落為教堂,在五十年代聖誕節會擺裝飾,即是擺耶穌出生那個馬槽,以禾桿草及棉花之類放在馬槽等,而在新年時有很多人參加求恩彌撒。正如許多深涌的村民飄洋過海謀生一樣,李俊輝先生在15歲時移居美國,他曾在美國接待過著名的東江縱隊司令員曾生。而李國安村長因農業式微,在七十年代已搬到大埔墟居住。

23. 麥漢楷先生

麥漢楷,前中學副校長,現為長者協會主席。林柏棟神父在西貢服務期間,麥Sir獲邀請到西貢崇真天主教中學任教,兩人成了合作伙伴,一起為發展西貢而努力。麥Sir藉著回顧林神父落鄉探訪,如何幫助三個沒有人照顧的小女孩、他前後收養了11個孩子、他在聖誕假、暑假落鄉籌辦活動,讓西貢的青少年從服務中學習。他並協助在西貢開辦醫療輔助隊,讓西貢的青少年獲得寶貴的紀律訓練及服務傷者的機會…… 透過些事件的述說,分享林神父的悲天憫人、事事想及他人的一面。

24. 黃樹基先生

黃樹基為北潭涌的村代表。他講述了北潭涌六鄉的歷史,以及聖母七苦小堂所在的地方以前稱為黃宜洲(黃泥洲),而北潭涌的黃姓居民是來自廣東惠州淡水的客家人,先在斬竹灣畔建立黃宜洲村,多年後人口繁衍,故須增房蓋社,開拓上窰及北潭涌兩村。而北潭涌六鄉原為同一頭人管理。1960年代教育司於村旁開辦培才學校,為村民提供小學程度的教育。雖然六鄉中有村落仍舊信奉民間信仰,但另一條村鰂魚湖亦曾設立聖堂,因此天主教對該客家社區的生活有一定的重要性。

25. 余淑湞修女

在 1970 年代至 1980 年代,余淑湞修女在西貢聖心堂服務了十三年。她指早期當第三會未成立前,是由意大利籍修女(按: 即嘉諾撒仁愛女修會的修女)到西貢服務,而當第三會(即後來的寶血女修會)成立後,則由國籍修女到訪當地。余修女憶述當時跟從范賫亮神父、林柏棟神父等到訪村落,包括黃毛應、西灣、赤徑、蛇頭等村傳教,又負責各種堂區職務,因為最初堂區既沒有傳道員、亦未有堂區秘書,故她要兼任許多職責,又提到需管理「聖地」(即教區墳場),或帶村民出市區看醫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