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遺產地位
聖家小堂於1867年建成,1874年重建,被香港特別行政區古物諮詢委員會在2013年列為第二級歷史建築。按照該委員會的定義,二級歷史建築為「具特別價值而須有選擇性地予以保存的建築物。」
小堂是西貢區其中一間最早建成的小堂,曾經成為天主教在西貢北約的傳教中心。日佔時期,小堂曾被東江縱隊屬下港九獨立大隊用作其總部。
建築上的特點
聖堂是十九世紀新界鄉郊的典型羅馬天主堂。據聞是米蘭外方傳教會神父設計,因為款式接近意大利羅馬式。設計呈長方形,裝飾簡約。小堂由三部份組成:小堂、神父宿舍及一所名為銘新學校的校舍。
祭台設於小堂末端的中央位置,對著正門。而在祭台的右方設有一側門,通往後面的神父樓,祭衣房在神父樓地下,而有木樓梯通往閣樓的神父居室,兩層以木板分隔。在神父樓的後面相連的樓房為前銘新學校,由側門進出。
2. 西貢大浪聖母無原罪小堂
文化遺產地位
聖母無原罪小堂應建於1867年,被香港特別行政區古物諮詢委員會於2012年列為第三級歷史建築。按照該委員會的定義,三級歷史建築為「具若干價值, 並宜於以某種形式予以保存的建築物; 如保存並不可行則可以考慮其他方法。
此外,新界西貢大浪村有超過二百五十年歷史,被古物諮詢委員會在2018年9月建議列為第二級歷史建築。
建築上的特點
聖母無原罪小堂位於西貢半島東部大浪村,原建於1867年。小堂曾於1873年重建,成為西貢最大規模的教堂。1931年,教堂再改建。在日治時期,小堂曾成為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的駐守基地。1979年颱風荷貝襲港期間遭颶風破壞,教區重修聖堂,並將原有鐘樓拆卸。1981年胡振中主教親臨大浪主持小堂重修開幕禮,並建議溫以政神父將已荒廢的鄉村聖堂改為天主教營地。祭台現仍保留非常精美的雕飾。
小堂側設有一間學校,於1980年小堂重建時胡振中樞機提議温以政神父將學校改為天主教營地,供公教青年使用,現已廢置。
5. 白沙澳聖母無玷之心小堂
文化遺產地位
白沙澳聖母無玷之心小堂被香港特別行政區古物諮詢委員會於2012年6月列為第三級歷史建築。按照該委員會的定義,三級歷史建築為「具若干價值, 並宜於以某種形式予以保存的建築物; 如保存並不可行則可以考慮其他方法。
現在的小堂建於1915-1916年,曾經為公教童軍協會活動中心。該堂於2016年曾慶祝135周年,由陳日君樞機主禮,多位來自宗座外方傳教會的意大利神父及本地神父襄禮。
建築上的特點
小堂建於白沙澳村後的山坡上,根據歷史記載,該小堂原建於1880年,原址是位於山坡對下的一幅土地上,後來小堂重建時遷至現今位置,而原址則改建成一所由何氏擁有的客家碉堡式民居。小堂其後由丁味略神父 (Emilio Teruzzi, PIME, 1887-1942)於現址重建,與其他傳統客家建築形成強烈的對比。小堂的正門入口有 AMDG 四個拉丁文字母,意為「愈顯主榮」。
10. 浪茄聖母聖誕小堂
文化遺產地位
位於浪茄村基督互愛訓練中心內,建於1918年。2021年12月9日,小堂被香港特別行政區古物諮詢委員會確定為三級歷史建築。按照該委員會的定義,三級歷史建築為「具若干價值, 並宜於以某種形式予以保存的建築物; 如保存並不可行則可以考慮其他方法。
小堂由丁味略神父向北區理民府申請撥地建立,建成後由當地天主教徒黃灶喜代為管理。六十年代由於移民海外及萬宜水庫計劃,聖堂被廢置。其後有基督教團體向天主教香港教區借作福音戒毒中心,運作至今。
建築上的特點
聖堂建築屬於金字頂的單幢建築,中分南北相連部份,北為聖堂,南為會所,各有正門。會所內輔設有閣樓,相信為昔日神父的宿舍。自基督教宋和樂牧師改建成戒毒村後,在附近空地增設四家平房、廚房及飯堂等設施。其後增設新教堂,原有小堂用作祈禱或基督教團體聚會之所。
11. 鹽田梓聖若瑟堂
文化遺產地位
位於西貢鹽田梓,建於1890年。被香港特別行政區古物諮詢委員會列為第二級歷史建築。按照該委員會的定義,二級歷史建築為「具特別價值而須有選擇性地予以保存的建築物。」
小堂由當地原居客家人陳氏家族所興建,並得到已獲教宗封聖的福若瑟神父祝聖。教堂在2005年進行復修工程,並於同年獲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亞太地區文化遺產優異奬。作為古物古跡辦事處三級建築,聖若瑟堂被視為具有歷史價值。相信早於1890年由外方傳教會神父所建,是羅馬天主教在當地保留得最好的鄉郊聖堂。

建築上的特點
聖堂的祭台是採用梵蒂崗第二次大公會議前的規格所建成。聖堂的中央正前方有大聖若瑟抱著耶穌聖嬰的聖像,聖堂右方放置了村民尊崇的聖福若瑟神父聖像。聖堂末端是祭衣房,祭衣房的閣樓為神父住宿休息的地方。小堂處於東牛尾內灣,地點突顯,聖堂在美感上有特殊之處。聖堂的視野點反映它的輝煌與地位。既是地標亦是天主教在西貢影響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