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古道行博客2019-01-26T05:43:45+08:00

3 月 2024

北潭涌自然教育徑定點導賞暨大自然藝術嘉年華

18 3 月, 2024|

「大自然教室 北潭涌藝術走廊」所舉辦的「北潭涌自然教育徑定點導賞暨大自然藝術嘉年華」於2024年3月16日順利完成。是次活動讓遊人能透過不同的手作,體會大自然之美,亦把大自然融入於藝術之中。 [...]

西貢『鄉郊保育』教育試驗計劃發佈會

1 3 月, 2024|

教區「古道行」工作小組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環境及生態局鄕郊保育辦公室,撥款舉辦為期兩年的「西貢『鄉郊保育』教育試驗計劃」,旨在於小學推廣「鄉郊保育」和製作高小「鄉郊保育」教材。 計劃發佈會暨專題教育講座已於2024年2月23日舉辦,感謝香港戶外生態教育協會創辦人及教育總監馬昀褀博士、天主教善導小學方富祥校長及譚寶琪副校長、西貢崇真天主教學校(中學部)甘陳富文校長及吳熙文宗合科學科主任前檢分享「鄉郊保育」的重要性及教校經驗。 [...]

1 月 2024

和小堂管理員及維修小組成員「共議同行」

29 1 月, 2024|

教區「古道行」工作小組主席蔡惠民神父於2024年1月28日召集了小堂管理員及維修小組成員舉行會議,他向眾人闡述出「古道行」的新發展方向,並指出「古道行」是一個新福傳平台,讓所有人可以透過自己的神恩向教會作出貢獻,這些貢獻不單是完成工作,而更著重參與的方式。 在會議中,各成員按自身的經驗,分享維修和管理小堂的工作,也談論遇到的困難和挑戰。在回應中,蔡神父強調「古道行」的並沒有指定的藍圖,發展時所遇到的問題也未必有確切的解決方法,在聖神帶領下,與眾人共同摸索,「共議同行」(Synodality),在百花齊放下仍同心合意,為教會的工作服務。

4 月 2023

8 月 2022

苦路聖像

4 8 月, 2022|

正在開會當中,忽然收到手機傳來一張照片。照片是一個大紙箱,堵塞在我家門口。我在想,到底是什麼,又或者是誰把紙箱放在我家門前?立即讓家人去探究一下。紙箱又大又重,連搬進家裡都困難。家人一打開,原來是早陣子在網上拍賣回來的十四處苦路像。[...]

5 月 2022

2 月 2022

【深涌三王來朝節】2022/01/06

9 2 月, 2022|

【深涌三王來朝節】2022/01/06 聖經記載,耶穌誕生時,有三位賢士從東方來探訪,送上黃金、乳香、沒藥。天主教定立每年的1月6日為主顯節,以慶祝天主子耶穌基督降生成人後,首次顯露給身為外邦人的東方三王,寓意基督之光普照大地,光照世上每一個人—祂來不只是為了猶太人,更是為了猶太人以外的外邦人—即全人類。 深涌三王來朝小堂(Epiphany of [...]

12 月 2021

【東平洲的聖誕節】2021/12/25

26 12 月, 2021|

你知道東平洲有天主教堂嗎? 東平洲大塘村曾是一個教友村,村內居民信奉天主教,耶穌聖心小堂於六十年代興建,原屬大埔堂區管理,每個月都有神父來探望教友,聽告解及開彌撒。七十年代起村民陸續遷往市區,因東平洲鄰近大陸內地,不少偷渡者從水路在東平洲著陸,做成治安問題,加上交通不便,小堂運作了十多年亦告荒廢。 [⋯⋯]

11 月 2021

【重陽與客家燜豬肉】2021/10/13

6 11 月, 2021|

明天就是重陽,傳統上中國人會在重陽節登高祭祖。祭祖這一項習俗源於慎終追遠的傳統;另一方面則是配合農業社會習慣,在秋收後舉行祭祀儀式,以求祖先庇佑平安和五穀豐登。 在掃墓當天,客家人會為墳墓除草添土,再用石塊或土塊將紙錢壓於墳墓或金塔上,隨後在墓上放置祭品,進行祭拜。祭拜儀式結束後則會分食祭品,有的還會帶備烹飪用品,在山頭生火煮食,俗稱「食山頭」。在深涌,客家婦女會在重陽烹煮燜豬肉,待祭祖完畢後食用。 說到客家燜豬肉,那就不得不提客家菜的特色。傳統的客家菜偏向多油多鹽,這與客家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客家人多以農為生,勞動出汗多需補充鹽分以維持體力,因此飲食傾向重口味。另外,客家人勤儉刻苦,平時省吃儉用,只在年節與祭拜祖先神明,或是婚喪喜慶宴客才會宰殺牲畜。因此客家燜豬肉這道特色客家菜在昔日可不是甚麼時候都可以吃得上,然而如今如果到訪深涌,有機會可以一嚐當地農莊所烹煮的客家燜豬肉。  

10 月 2021

9 月 2021

民以植維生

30 9 月, 2021|

🌱民以植為生🌱 🎉🎉又有啦,又有啦🎉🎉 西貢天主教教堂及鄉村文化古道建設計劃又帶大家去玩啦🥳🥳🥳 今次由鄉郊辦公室贊助,夥拍香港戶外生態教育協會,帶大家走入西灣。大浪西灣作為全香港最靚嘅海灘,每次入去都跑住入。原來走入西灣條路,長滿特色植物,照顧且護佑昔日村民。 [...]

8 月 2021

【量天尺】2021/07/16

12 8 月, 2021|

深涌農莊旁邊的瓦缸種了一株仙人掌科的植物,五月下旬來看它時,見缸沿的枝條長了兩朵緊閉而低垂的白花,有人說這是霸王花,也有人說這是火龍果花,我只知道這植物名叫量天尺。 查閱過資料後,才得悉量天尺的花是霸王花,又名劍花,花萼黃綠色,花瓣白色,在夏秋間的晚上開花,翌早即閉合。 把霸王花摘下曬乾,可配瘦肉煲湯,有止咳化痰功效。 霸王花花粉的傳播媒介主要是蝙蝠,或者透過人為干預,在沒有嫁接的情況下是不會結果,但如果結出果實,那就是可供食用的火龍果。 [...]

【賞鳥】2021/07/07

12 8 月, 2021|

一個沒有遊客的日子,我安靜的坐在深涌農莊,注目棕櫚樹一帶的草地,彷彿觀看著大自然的舞台。  首先出場是其貌不揚的黑領椋鳥,白色的頭,黃色的眼圈,深褐色的翼,羽毛末端是白色,成年的黑領椋鳥還有一個黑頸環,因此別稱黑脖八哥。 牠常見於草地、壩區、田野等寬闊低地。 由於黑領椋鳥會吃掉穀物,所以不受農民歡迎,但在缺乏耕作的地方,牠會以漿果、昆蟲、蚯蚓等作為食物。 [...]

【喜相逢】2021/06/29

12 8 月, 2021|

久違的深涌小精靈終於再度在眼前出現。 牠站立在破橋的鋼管上,沒有昔日的羞澀怕人,還不停地轉換著姿勢,讓我給牠拍照,拍個夠本。 小精靈的名字叫鵲鴝,是喜食蠅蛆、蝗蟲、白蟻等害蟲的益鳥。 牠的性格活潑好動,時常擺動尾巴,高興時更會以美妙的歌喉鳴唱,因此成為一些賞鳥人士的飼養對象。 [...]

【水邊的寶樹– 水翁】21/06/21

12 8 月, 2021|

月中到訪深涌的時候看到遠處的河邊有一排盛開著白黃色花的樹,好奇心驅使下往前看,一股清甜的香氣撲鼻而來,無數隻小蜜蜂在這棵樹上採花蜜,再看這白色細長的花絲從黃色的小花伸展出來,又有點像小小的蒲公英。   回去查看,原來這棵樹名叫水翁,生長在水邊,花朵在梅雨季節時盛開,為蜜蜂和蝴蝶提供蜜源。水翁滿身都是寶,牠的花是廿四味之一,其他部分如葉、皮、根也可入藥。牠的果子成熟時呈深紅色,叫水翁子,味道酸甜可以可食用。 文中有關水翁的藥用資料來源:香港浸會大學圖書館x中醫藥學院 [...]

【喜粄製作體驗】2021/06/10

12 8 月, 2021|

茶果是客家人傳統的糕點,每逢節慶、紅白二事都會做茶果來吃。茶果其實有很多款式,比如我們經常聽到的雞屎藤茶果、艾粄就是其中的款式。早前與村民進行口述歷史訪問時,有幸一嚐喜粄這款傳統客家茶果。喜粄需要經過發酵做成,所以又稱為「起粄」,甚至有人稱他為「酵粄」。傳統上,喜粄顏色一紅一白,紅代表大喜,白代表大吉利。   這天,我們嘗試了自己做喜粄來吃:   [...]

7 月 2021

一趟沒理由的探索

21 7 月, 2021|

路,每天都要走。從沒有想過因什麼理由去走一條路。每天上班下班是同一條路。假期外出血拼、郊遊又是另一條路。然後,忽然你會發現,路上的角落總隱藏著一個故事。無數的故事結集成一條路。路的歷史越悠久,故事的內容越豐富。一個又一個的故事重叠著,交織著,傳承了今天的我們。

一趟沒理由的探索

21 7 月, 2021|

路,每天都要走。從沒有想過因什麼理由去走一條路。每天上班下班是同一條路。假期外出血拼、郊遊又是另一條路。然後,忽然你會發現,路上的角落總隱藏著一個故事。無數的故事結集成一條路。路的歷史越悠久,故事的內容越豐富。一個又一個的故事重叠著,交織著,傳承了今天的我們。

6 月 2021

【遠渡而來】2021/05/31

10 6 月, 2021|

清初,鄭成功退守台灣。清政府為了防備沿海居民與鄭成功有接觸或予以援助而實行遷界令,當時沿海居民必須撤離家園遷往內陸。直到鄭成功被打敗後遷界令才陸續解除。然而那些被迫離鄉別井的沿海居民有部分缺因為種種原因而不再回歸故里。政府於是鼓勵了客家人到這些沿海地區開墾生活,當中就有一班客家人來到了香港。 李氏可以說是客家人中的一大姓。來自長樂縣(現稱五華)錫坑村的李氏第十七世祖景茂公到今日的烏蛟騰定居。其後代開枝散葉,遷到香港不同地方,例如沙田作壆坑村、船灣六鄉中的橫嶺頭、大滘、涌尾,及西貢北的深涌村。 清乾隆年間,李氏二十世祖子字輩中有五兄弟到了深涌定居,開闢了灣肚圍、灣仔圍、石頭峴圍、聖堂圍及包籬仔圍共五條圍。  

【薯莨染實驗】2021/05/29

10 6 月, 2021|

近日到訪深涌,幸得深涌村長送贈一塊薯莨,我們對薯莨染這個傳統技藝甚感興趣,便準備了一些工具和材料以「土炮」方式嘗試薯莨染。 薯莨的外皮是灰黑色,切開呈棕紅色,因含豐富單寧酸而可用為染材。我們把薯莨去皮切粒,放進攪拌機內攪成汁,然後隔渣得出染料。把棉布或麻布浸進薯莨汁,布便染上了鮮艷的棕紅色。我們也嘗試加上橡筋紮染,曬乾後形成意想不到的圖案!如反覆染薯莨汁,顏色會加深,布質也會變硬。 以前沒有攪拌機,傳統的做法是把薯莨粒放進熱水內煮成汁,然後把棉布放進染料鍋內上色,然後取出曬乾,再重覆染曬的步驟。而傳統的莨綢會再塗掃河泥於布的其中一面,再經沖洗曬乾後,便形成表面黑底面棕色的莨綢。 5月份的講座主題是「我們與大自然的關係」,薯莨染正好反映了深涌的客家人如何於生活上運用自然資源,人與大自然之間建立著密切的關係,所以我們把薯莨染實驗品製成了小布袋,作為紀念品送給演講嘉賓。 [...]

【深涌後山的薯莨】2021/05/28

10 6 月, 2021|

早前與大家介紹過客家薯莨染技藝,薯莨汁可以用來染棉布、絲綢、甚至魚網,也可以當中藥材入藥。村長於深涌村屋後山上發現了一捆薯莨,茁壯地生長在廢棄梯田間。他帶我們爬上後山找薯莨,原來要爬上雜草叢生的梯田真的好不容易,但村長卻爬得敏捷,果然是自小通山跑! 村長更給我們送了一個薯莨,我們也急不及待做實驗,嘗試一下「薯莨染」,期待我們的製成(實驗)品吧! 看看影片,讓村長為我們介紹——「薯莨染」! 影片: [...]

【鄉村裏的公民學校】2021/05/20

10 6 月, 2021|

眼前長滿了雜草的地方,從前是公民學校的教室。學生按年級分行坐,方便老師授課。深涌兩位村長都曾就讀公民學校,據憶述從前有一位鄺啟濤老師,喜愛讓小孩子騎膊馬,很受學生們愛戴。學生在公民學校內上語文、數學、常識課,體育堂便到戶外跑田基,秋收時更可以在田野間踢足球。 鄉村學校的校舍多接近大自然,教與學的空間便不限於校舍。公民學校固然面積細小,深涌村偌大的空間便成了重要的教育資源。我們期望三王來朝小堂以及公民學校復修後,能夠延續深涌作為一個自然環境教育的地方,培養下一代的「生態公民」。  

【齧草坡頭臥夕陽】2021/05/15

10 6 月, 2021|

立夏快到的平日,深涌少了遊人聚集的喧嘩,卻多了動物露面的機緣,不但有一份額外的寧靜,讓人更能親近大自然生態,還勾起縷縷思絮。 從碼頭沿入村小徑走到分岔口,視野豁然開朗,喜遇兩頭在周末少見的牛在大草地上踱步,體態壯健優美,一派逍遙悠閒的樣子,慣常陪伴牠們身邊的牛背鷺卻不知去向。 稍往前才發現一對牛背鷺共處叢林旁的一隅,其中一隻頭和頸的白毛開始漸變橙黃,這是踏入夏天繁殖季節的先兆。 山腳底有兩條石樁柱,據村長說,這是昔日牛棚的入口,上面加上橫木便成欄杆。隨著村民陸續遷出,牛棚日久失修,如今已蕩然無存,只餘石柱任人猜想是何物。 [...]

5 月 2021

【地下寶藏】2021/04/30

11 5 月, 2021|

早前說到深涌都有化石,這次來講深涌的石墨礦。 除了化石外,深涌的地層還蘊藏著石墨礦,可以參考土力工程處出版的《香港地質:四億年的旅程》書裏的「香港具經濟價值的礦產位置圖」,也可以參考互聯網上一篇題為「在新界開採石墨」的報告,後者更指出: 「1955年9月,SA Shah [...]

【世界地球日 Earth Day 2021】2021/04/22

11 5 月, 2021|

深涌屬於郊野公園不包括土地,生態早年因着人為的發展受到破壞。現今我們眼見的草地池塘其實都是人工建設的景觀,大大減低了深涌的生物多樣性。   除了人工景觀外,在深涌還能找到不少遊人留下來的痕跡。我們享受大自然之時,也要緊記愛護天父美麗的創造。為了修復我們的地球,我們郊遊時可以: ✅ [...]

【榖雨無雨】2021/4/20

11 5 月, 2021|

是日穀雨,為春季最後一個節氣,代表寒冷天氣結束,夏天鄰近了。 「雨生百穀」,雨水量增多,滋養昔日稻田裡的春苗。 今年穀雨卻不見雨,農諺記載,若穀雨無雨,那之後的雨水也會少,或會出現乾旱。 穀雨節氣過後,華南地區氣溫逐漸上升,濕氣重,降雨量增多。要是碰上了下雨天,從前的村民可到「深涌避雨亭」暫避。 [...]

【從薯莨談起】2021/04/13

11 5 月, 2021|

偶然和深涌村長談起客家婦女穿著的黑色大襟衫,他馬上從手機找出一幅照片,說是用這種長相肖似芋頭,名叫薯莨的植物塊莖來染製布料,並且說可以在村屋後山找到它。 薯莨是多年生纏繞藤本植物,圓柱形的莖桿光滑無毛,非常堅韌,基部長有棘刺,常攀附在喬木或灌木叢中。 薯莨塊莖肥大,聚生於地面,含豐富單寧酸及膠質,由於肉質呈棕紅或紫紅,可以打碎煮汁來染棉布、絲綢、甚至魚網,它的膠質還可以加強纖維的韌性;用薯莨汁染成的黑綢布稱為薯莨綢,簡稱莨綢。 薯莨也可作為釀酒的原料;入藥能活血、補血、治跌打損傷等症。 [...]

【人物專訪】參與教會保育西貢古道項目 楊錦泉推動人與自然和睦共處

4 5 月, 2021|

公教報 2021 年 05 月 02 日 復活期第五主日 第 4028 期,刊登了古道行委員楊校長的專訪。 “老村民對鄉村小堂的感情,讓楊錦泉體會到人文地理也包含了人對土地的感情以至信仰 ⋯⋯ 他期望西貢古道能繼續盛載公教文化與人文地理, 成為青年的成長園地。”

4 月 2021

願主受讃頌

19 4 月, 2021|

願主受讃頌 by Patrick 在大自然的環境下,一切地上、天上、海中的一切生物和死物,自然地存在著,自然地運行著。各有自己的存在方式、存在本能、存在價值。

【2021/03/26】

8 4 月, 2021|

【2021/03/26】 春天的郊野,萬物復甦、百鳥爭鳴、陽光和煦。從古到今,人們都喜歡在春天的時候踏青。客家歌謠中有一首《圍名歌》,其中《六約西貢竹枝詞十九首》唱道:「春遊借向企嶺下,浪徑深涌一帶連」。按照歌詞中的描述,可想深涌一帶春天時也是一個十分適合郊遊的地點。

3 月 2021

古道行 深涌 Haven 項目 展覽介紹傳教歷史.鄉郊保育

29 3 月, 2021|

上世紀60年代在西貢深涌三王來朝小堂使用過的聖體銀碟、聖體巾、燭台等禮儀用品;深涌村長的堂兄兒時在公民學校讀書時用的《香港漢文讀本》;西貢半島村落多座小堂的模型等,都是「深涌Haven」項目展覽中的展品,對於深涌村長李俊輝來說,展品讓他再一次回到昔日在深涌生活的日子。

【五爪金龍-J.Leung】2021/03/24

29 3 月, 2021|

【五爪金龍】by J.Leung 自從參加了「深涌Haven:大自然、生態與人的皈依」這個項目的工作,一改匆匆探訪完三王來朝小堂便離開深涌的習慣,多用些時間看看周遭的環境,最近更被路邊的野花所吸引。 有一回我沿海堤走到深涌灣的北岸,右轉入村,經過小堂,再行一段路之後,便抵達深涌中央的大草地,途中看見不少荒廢的村屋,人去樓空,卻逐漸被藤蔓侵佔,其中淡紫色而被稱為牽牛花的就是五爪金龍(Cairo [...]

【原來深涌大草原以前出產好多榖米?】2021/03/18

18 3 月, 2021|

深涌有着一片在香港罕見的大草原,吸引了許多市民來野餐、踢球、滾草地。原來這片草原從前是餵養村民的農地,每年種兩造水稻,旱地則種蕃薯、花生,林邊也種荔枝、番石榴等果樹。 村長告訴我們,山腰有個陂頭用來閘住山水,插秧前後放水滋養禾田。秋收割苗後農夫在家門前曬穀,再以風乾機去除乾草雜質,然後用石磨剝掉穀殼。深涌出產的糯米和粘米品質很好,村民會拿出大埔墟賣個好價錢,再買粗糧回村吃。從前的村民就是這樣過着簡樸的農鄉生活,依山開拓梯田,集山水灌溉,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為甚麼天主堂又叫公民學校?】2021/03/14

14 3 月, 2021|

從小堂正門可見,深涌天主堂下也題上了「公民學校」。 原來傳教士來到深涌村,了解到客家人重視教育,便在天主堂裡開辦學校,為村童提供學習機會。 1956年小堂重建,學校的面積也擴大了,正門的「公民學校」便是由當時大埔官立漢文師範學校陳本照校長所題。公民學校意思不詳,但我們猜想當時是指讓「公教」(即指羅馬天主教)的「子民」讀書的地方。今天我們對「公民」(Civil) 的理解指個人以至群體的權利與義務,當我們在深涌有享受美麗大自然的權利,當然也有愛護環境的義務。我們也期望從前的公民學校,未來能成為一個培養「生態公民」的地方,重修人和大自然的關係。 [...]

【驚蟄】2021/03/05

9 3 月, 2021|

春雷始鳴 萬物復甦 當太陽到達黃經345°時,天氣乍暖還寒,冬眠過後的雷公也要開始新一年的工作。雷聲滾滾,潛藏在泥土裡的蟲兒都被叫醒,伸個懶腰再探出頭來,濕漉漉的,啊是春天的空氣! 「微雨衆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閒,耕種從此起。」雷公幹活,蟲兒工作,農夫也得準備春耕了。枯木開始萌芽,花蕾開始盛放,春回大地,是播種的好時機。 [...]

【木欖和秋茄的傳宗接代】2021/03/04

9 3 月, 2021|

參加了深涌Haven這個項目,才認識到政府早在2004年把深涌列為十二個「須優先加強保育地點」之一,並指出當地有三大類生境:溪流及沼澤、紅樹林及林地。 於是我選了紅樹林作為學習觀察和欣賞大自然的對象,除了早前介紹過的鹵蕨外,也曾在深涌見過木欖和秋茄。 植物通常是靠開花結果,種子存於休眠狀態直至着地發芽,才能開枝散葉。 生活在潮間帶,被鹹淡水交替冲洗的木欖和秋茄卻是靠另類方法─胎萌的形式─傳播,它們的胚胎還依附在母株時已經萌芽,長成稱為「胚軸」的繁殖苗,又稱「胎生苗」,待時機成熟,胚軸離開母株,掉下插在附近泥土長成新株,又或隨水漂流至另一地方,在很短時間內便可以成為一棵新的小紅樹,傳宗接代。 [...]

【深涌Haven地名誌】2021/02/27

9 3 月, 2021|

【深涌Haven地名誌】 我們獲得環境保護署「鄉郊保育資助計劃」資助,去年底展開了「深涌Haven:大自然、生態與人的皈依」的計劃,為復修深涌三王來朝小堂作為一個培育身心靈的大自然基地。 聽到深涌的名字, 也許會聯想到她跟水的關係。在香港有不少地名用上了「涌」,如東涌和葵涌,表達了地理上的結構,泛指河涌流入大海鹹淡水交界之處。天然的河涌堆積沙石,分成多條交織的淺河道,形成沖積扇。在亞熱帶的河口之處雖然孕育了紅樹林品種,可是對深涌村民來說卻是貧瘠之地。為保護耕地,村民築了海堤分隔鹹淡水,河涌常見的沖積扇地貌在深涌不復見。深涌背靠三座高山,河涌由山脈分水嶺匯聚而成,而「深」則形容這條河涌的位置,位於海灣深篤之處。 [...]

2 月 2021

【閒談白鷺】2021/02/25

25 2 月, 2021|

年幼時聽過老師介紹一些關於白鷺的詩詞佳句,譬如杜甫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也在散步維港海濱長廊時,近距離觀賞過一些白羽毛、黑嘴喙、黑腳黃爪、長頸高腿的飛鳥,便人云亦云地自以為認識什麼是白鷺。 近幾個月乘船來往深涌時,我靜心觀看隨着渡輪翱翔的白鷺,更在月初風和日麗的時候拍下牠們的真貌,這與我心目中已有的形像不同,主要差異有:(一)牠們的嘴喙是黃色,(二)腳和爪都是黑色,(三)嘴角的黑線明顯伸延至眼睛的下方。 於是我感到疑惑。 [...]

2021/02/23【紅粉佳人–吊鐘花】

24 2 月, 2021|

昨日蔡神父、古道行的委員和我們深涌工作室的幾位同事一起到訪深涌,在深涌農莊喝著茶與村長李俊輝先生暢談深涌。在聊天過程中,蔡神父注意到不遠處紅花滿上頭,便問村長是什麼花。原來,深涌種滿了吊鐘花,一到新年前後,整個山頭都會被染紅。 《新安縣志》記載:「弔鐘花,樹高數尺,枝屈曲傴蹇。正月初,先作花,後開葉。一枝綴數十小鐘,色晶瑩如玉,雜以紅點,邑杯渡山極多」。 吊鐘花花期在1-3月,恰好在農曆新年前後,故有以吊鐘作為年花的習俗,取其「金鐘一響,黃金萬兩」的吉兆。然而,近年較少人以吊鐘做年花,這與廣東話發音所帶來的一些迷信禁忌有關。俗話說「送禮莫送鐘」,「鐘」與「終」同音,而「送終」意即辦喪事,為免犯諱,而避免送鐘;而「吊鐘」也讓人聯想到負面意思。 離開深涌時,我們在路上也看到一小株吊鐘花。一串串紅粉色的小花形如掛鐘,倒懸於纖細伸長的花柄上,十分的嬌美玲瓏。 [...]

2021/02/16【棕櫚無言的細語】

24 2 月, 2021|

踏入牛年,趁假期最後一天到深涌走走。 慣常現身在大草地的牛隻不知去向,卻換上遊人絡繹不絶,深涌農莊門前的棕櫚樹群更是他們打卡的熱點。 平日的深涌缺乏假期的熱鬧,粉刷得亮白的農莊沒有開門營業,路過的行山客少有停留休憩,只餘平滑如鏡的水面反映着棕櫚樹和村屋的倒影,融合成一幅美麗的圖畫,多麼寧靜祥和,但掩不住勃勃生機。 在這裏,長得高大而直立的棕櫚樹有兩個品種:王棕 [...]

2021/02/10【麒麟賀歲】

24 2 月, 2021|

麒麟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相傳只在太平盛世或世有聖人時才會出現,所以被稱為瑞獸。另外,傳說麒麟十分馴良,從不傷害人畜,甚至連草木也不會折斷,被稱為「仁獸」。客家人視麒麟為吉祥物,可以驅除煞氣、帶來好運,故在節日慶典、宗教儀式、婚嫁活動上都會舞麒麟。 香港的舞麒麟分了本地、海陸豐和客家三種,當中客家麒麟是與別不同的。客家麒麟體型相對小,額頭會微微向上凸出,中間長有獨角與三粒玉角,眼眉上更配有「鰭鼓」等裝飾物。而在表演方面,客家麒麟表演方式相對簡單,需要的人員也比較少,更為重視麒麟套–麒麟舞的套路的演繹。不同客家村落的套路都略有不同,但都離不開演繹傳說中麒麟的各種動靜神態。 昔日的深涌每逢過年時,村民也會以舞麒麟的方式賀歲,再奉上傳統的客家菜享用。此外,慶典活動上也少不了麒麟的出現。據報章記載,五六十年代新建的深涌三王來朝小堂落成以及碼頭開幕之時,村民亦曾以舞麒麟慶祝。

2021/02/02【鹵蕨與黃槿】

24 2 月, 2021|

圖中的植物份外引人注目,花枝招展的高個子是黃槿,羽葉蓬鬆的小矮人是鹵蕨,池塘對岸還有兩簇鹵蕨。 二者都是本地原生植物。 鹵蕨是草本植物,香港八種真紅樹品種之中唯一不是「樹」的紅樹,能夠適應鹹淡水環境,喜歡生長在溪流、沼澤、泥灘、池塘邊等潮濕環境。 它的肉質根好像蘭花根那般粗大。 [...]

2021/01/26【請不要忘記我 Forget-me-not】

24 2 月, 2021|

踏入初冬氣溫還算暖和,我們趁轉冷前到田野考察,而蝴蝶也抓緊秋天的尾巴,出來曬個日光浴。 停在綠葉上是嬌小的咖灰蝶,展翅後也比手指公要小,灰藍色的身軀看上去更感淡素。 咖灰蝶被漁農自然護理署評為「非常罕見」,是受保育關注的物種,我們有幸在深涌與牠邂逅! 牠的學名叫Catochrysops [...]

2021/01/22【小精靈】

24 2 月, 2021|

近日兩次到深涌都遇上一隻小精靈,不知從哪裏來,就在眼前滑浪似的忽上忽下地飛舞,轉瞬間便失去蹤影。 最近一次,牠停留在頭上的架空電線。 我還沒有仔細看清楚,便急不及待地從背包找相機,可是當我再度抬頭仰望時,牠警覺地滑浪似的飛走了,就像一個可愛而害羞的小孩走近我身旁,還來不及問他名字,他便轉身蹦跳着離去,只留給我一個思念。 後來在網上看到一個視頻 [...]

2021/01/14【牛背與鷺】

24 2 月, 2021|

上個月拜訪深涌,幸運的看到了在深涌大草地上悠哉悠哉的水牛,和圍繞在牠們身邊的一群鷺鳥–牛背鷺,畫面好不和諧。 牛背鷺有黃色的嘴,長而屈曲的頸和黑色的腳,到了繁殖季節,頭、頸和背部的羽毛搖身一變成鮮明的橙色,十分容易辨認。牠有著鷺鳥的特徵,喙長、頸長、腿長,胸前有飾羽,頭頂有冠羽。不同的是牛背鷺不以水生動物作主食,反而以蝗蟲、蟋蟀、牛蠅等昆蟲為主食。 牛背鷺與水牛形影不離,偶爾出現在牛背上或歇息、或捕食牛身上的寄生蟲,偶爾出現在牛身後捕食在草叢間被驚動的昆蟲,偶爾充當牛的警衛,形成互利共生的關係。 倘若你有機會探訪深涌,不妨尋覓這些牛背鷺和水牛的蹤影,但是觀鳥和拍攝時要注意以下守則: [...]

2021/01/09【深涌三王來朝小堂探訪】

24 2 月, 2021|

老友多次到深涌尋訪三王來朝小堂,皆失望而回,所以邀我帶路,並且選定主顯節後的星期二出發。 小堂宛如飽受風霜的老人,每次見他,總發覺他又再蒼老一點。瓦頂塌下就像老人多添一處秃頭,門窗掉落又像老人多掉幾顆牙齒,地上的草又像老人的鬍鬚長得更為雜亂,令人慨嘆歲月不饒人! 可是今次重聚給了我一番驚喜,比起一個月前,祭台上多了一個用樹枝紮結而成的十字架,簡單粗糙但非常莊重,恰當地豎立在昔日的聖體龕位置。 想來三王來朝小堂並未被人遺忘,一定仍在某些人心頭上腦海中佔有一席位置,樂意給廢墟似的地方送上一份禮物,更好說,一份令人鼓舞而富有生命力的禮物!

蛋家灣聖伯多祿小堂與崇明學校維修工程啟動禮

7 2 月, 2021|

2020年11月28日,天氣如常的晴朗。自疫情開始,香港的天空持續蔚藍,這也許是疫情帶來的好處之一。蛋家灣的天空同樣如此。就在這蔚藍的天空下,天主願意的事情實現了。感激恩人的無私奉獻,蛋家灣聖伯多祿小堂得以從混亂破癈中重生 [...]

9 月 2020

5 月 2019

1 月 2019

記講座點滴

21 1 月, 2019|

我被「古道行」的海報吸引,參加了九州大學福島綾子教授的講座, 她利用重置鹿兒島前主教座堂的個案,介紹日本人對保育歷史建築的投入,令我印象深刻,因此執筆寫下自己記憶所得作為備忘參考。我用了重置一詞, 是因為在處理這間前座堂的過程中,涉及了拆卸、貯存、遷移、和重建等多個工序 。 [...]

9 月 2018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