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久沒去旅遊了?許多人說,上一次坐飛機已經是幾年前的事。彷彿在這些年頭,坐飛機、住酒店都是旅遊的必要原素。疫症還未嚴重的時候,或者就會思考、計劃下一次的「逃離」。讓自己離開平常的工作以及身邊的繁鎖事務,跑到一個沒有漫遊,電話打不通的地方,享受一趟舒解身心靈的旅行。縱使旅行的模式各有不同:悠閒型、景點型、體驗型、深度型⋯⋯但共通點主要都是「想行開一下」。

社會政治狀況不穩,加上抗疫的疲勞,大家也必定會有「想行開一下」的念頭。本地旅遊成了新的「行開下」的模式。酒店staycation、郊遊、露營、甚至glamping的興起,都反映了大眾對旅遊的渴望。雖然香港地方不大,但社會氣氛對本地文化的關注,推進了更深度的本地旅遊。社區導賞、傳統技藝分享、農村體驗,都讓大眾以更深入的角度了解和體驗日常的生活。這同時也展現了旅遊的闊度和深度。歷史、文化、生態、靈性和健行,也成為了「西貢天主教教堂及鄉村文化古道建設計劃」中,五個基本的旅遊維度。

為什麼要設定這些旅遊維度?過往,旅遊的目的大多是觀賞及享受性,如大自然及人文景觀、美食等等。然而,人不只有生物性,也靈性的一面。「古道行」所體現的,是一種有目的的旅遊模式。這個計劃,就是希望打造一條古道,並以歷史、文化、生態、靈性和健行作為行遊的五個旅遊維度。那麼到底在這條文化古道上,能如何體現這五個維度?

1960年白沙澳教友和白英奇主教合影

1. 歷史

自1841年香港開埠開始,天主教傳教士來到西貢半島,協助村民生活,提供教育、醫療、傳教及牧靈工作。當時分佈於西貢半島的十數條村落,即西貢、鹽田梓、赤徑、大浪、企嶺下、輋下、鳥溪沙、大網仔,斬竹灣、黃毛應、白沙澳、南山、糧船灣等,斬是米蘭外方傳教會神父的工作地區。神父除了傳教外,亦為一些較小的村落解決大族的侵擾。很多村民亦因為依靠神父而皈依天主教。

日佔時期,由原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港九大隊所組成的「東江縱隊」,亦在西貢村落中招攬隊員,以防禦土匪的攻擊,也免於落入日本人的控制。「古道行」當中的幾間小堂就成為游擊隊的宿舍及基地。

因此,在西貢文化古道上,一點一滴的歷史,慢慢在行走的過程中凝聚,並結合在行者的經驗與生命中。

典型客家村布局

2. 文化

西貢文化古道上彌漫著不同的鄉村文化。人生不外乎生老病死。文化就是人生活中的一些禮節習慣集合而成。也許路上已看不見那上婚嫁路線的痕跡,然而,路上見到的墓碑,卻能顯示出傳統中國文化。除了在挑選地點時講求「風水好地」,墓碑上的裝飾也十分講究。除了刻有亡者的故鄉、姓名、生卒年外,也有對聯和傳統吉祥物作裝飾。對聯表達對子孫的祝福,而吉祥物代表祝賀長壽和吉祥凝意。

客家文化也是路上常見的特色。客家人講求風水,因此在好幾條客家村中都仍然可以看到當中遺留下來的風水布局。典型的客家農村設計都是以「山、林、屋、池、田」的順序鋪排,盡量使用環境條件締造安全舒適亦有利耕種的布局。雖然,現在田地未必能看見,但那一座又一座的風水林,讓行者置身在當中的風水格局,又是另一番味道。

3. 生態

不用多說,西貢半島大部份都是郊野公園地。車輛及房屋數量的限制,使西貢保留了原有的大自然景象。當中包括地質公園、紅樹林濕地、海岸公園等等。也因為被列作保護區,使得生物可保持多樣性。近年,社會開始注視環境教育,「古道行」成為一條新興並擁有不少學習價值的路線。

4. 靈性

從「聖雅各伯之路」取得靈感,「古道行」也希望打造一條「香港味道」的朝聖之路。當日傳教士做過的工作,不會因時間而消逝。反而在每一位朝聖者,在跟著傳教士行過的每一步後,只會不斷的豐富這條朝聖之路的生命。世界原是一體。「我–你」以及大自然,只會成為朝聖路的一部份。在行走的同時,感受天地人合一的意境。心靈的洗滌與更新,原是這麼簡單。願意行走,就有力量。

5. 健行

路是走出來的。因此,無論什麼年紀,什麼方式,只要願意行走,就會成為一條路。西貢文化古道,不論男女老幼、探索或優閑,都可以開創自己的路。旅遊的目的,不在路線,而是行走的方法。當然,「古道行」還是會提供一條基本路線,讓大家在「以不同方式」的方法行走下,活出健康及創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