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貢小堂文化遺產地位

西貢歷史小堂的分佈

文化遺產地位

聖家小堂於1867年建成,1874年重建,被香港特別行政區古物諮詢委員會在2013年列為第二級歷史建築。按照該委員會的定義,二級歷史建築為「具特別價值而須有選擇性地予以保存的建築物。」

小堂是西貢區其中一間最早建成的小堂,曾經成為天主教在西貢北約的傳教中心。日佔時期,小堂曾被東江縱隊屬下港九獨立大隊用作其總部。

影片介紹

建築上的特點

聖堂是十九世紀新界鄉郊的典型羅馬天主堂。據聞是米蘭外方傳教會神父設計,因為款式接近意大利羅馬式。設計呈長方形,裝飾簡約。小堂由三部份組成:小堂、神父宿舍及一所名為銘新學校的校舍。

祭台設於小堂末端的中央位置,對著正門。而在祭台的右方設有一側門,通往後面的神父樓,祭衣房在神父樓地下,而有木樓梯通往閣樓的神父居室,兩層以木板分隔。在神父樓的後面相連的樓房為前銘新學校,由側門進出。

2. 西貢大浪聖母無原罪小堂

文化遺產地位

聖母無原罪小堂應建於1867年,被香港特別行政區古物諮詢委員會於2012年列為第三級歷史建築。按照該委員會的定義,三級歷史建築為「具若干價值, 並宜於以某種形式予以保存的建築物; 如保存並不可行則可以考慮其他方法。

此外,新界西貢大浪村有超過二百五十年歷史,被古物諮詢委員會在2018年9月建議列為第二級歷史建築。

影片介紹

建築上的特點

聖母無原罪小堂位於西貢半島東部大浪村,原建於1867年。小堂曾於1873年重建,成為西貢最大規模的教堂。1931年,教堂再改建。在日治時期,小堂曾成為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的駐守基地。1979年颱風荷貝襲港期間遭颶風破壞,教區重修聖堂,並將原有鐘樓拆卸。1981年胡振中主教親臨大浪主持小堂重修開幕禮,並建議溫以政神父將已荒廢的鄉村聖堂改為天主教營地。祭台現仍保留非常精美的雕飾。

小堂側設有一間學校,於1980年小堂重建時胡振中樞機提議温以政神父將學校改為天主教營地,供公教青年使用,現已廢置。

3. 深涌三王來朝小堂

文化遺產地位

三王來朝小堂未被香港特別行政區古物諮詢委員會列為歷史建築。然而位於深涌下圍、建於1938年的舊民居,曾被香港特別行政區古物諮詢委員會考慮列為歷史建築,但其後未予評級。

影片介紹

建築上的特點

這所在一個岬角上的教堂原建於1879年。現時的教堂建於1956年,傳教士亦在此小堂內興辦鄉村學校,名為「公民學校」。隨著村民遷離,小堂及學校均已停用。

4. 西灣海星小堂

文化遺產地位

海星小堂建於 1953 年,未被香港特別行政區古物諮詢委員會列為歷史建築。大浪西灣村於戰後是天主教村落,興辦一間學校,名為海星學校,1954 至 1979 年又名海星小堂,於 1992 年停辦。

影片介紹

建築上的特點

海星小堂附設學校,小堂外圍是由地牛石砌成,內圍則由散石砌成。門額刻有「海星聖堂」及「天主堂」字樣。

5. 白沙澳聖母無玷之心小堂

文化遺產地位

白沙澳聖母無玷之心小堂被香港特別行政區古物諮詢委員會於2012年6月列為第三級歷史建築。按照該委員會的定義,三級歷史建築為「具若干價值, 並宜於以某種形式予以保存的建築物; 如保存並不可行則可以考慮其他方法。

現在的小堂建於1915-1916年,曾經為公教童軍協會活動中心。該堂於2016年曾慶祝135周年,由陳日君樞機主禮,多位來自宗座外方傳教會的意大利神父及本地神父襄禮。

影片介紹

建築上的特點

小堂建於白沙澳村後的山坡上,根據歷史記載,該小堂原建於1880年,原址是位於山坡對下的一幅土地上,後來小堂重建時遷至現今位置,而原址則改建成一所由何氏擁有的客家碉堡式民居。小堂其後由丁味略神父 (Emilio Teruzzi, PIME, 1887-1942)於現址重建,與其他傳統客家建築形成強烈的對比。小堂的正門入口有 AMDG 四個拉丁文字母,意為「愈顯主榮」。

6. 蛋家灣聖伯多祿小堂

文化遺產地位

蛋家灣聖伯多祿小堂原建於1873年至1880年間,現已倒塌或拆卸。該小堂未被香港特別行政區古物諮詢委員會列為歷史建築。

影片介紹

建築上的特點

1997年芬蘭差會向天主教香港教區借用小堂,作靈愛福音戒毒中心聚會之用。現已歸還天主教香港教區,並由教區「古道行」工作小組管理。小堂主建築,以及小堂附屬的祟明學校已於2021年復修。

7. 北潭涌聖母七苦小堂

文化遺產地位

位於北潭涌上窰村,建於 1900 年。2021年12月9日,被香港特別行政區古物諮詢委員會確定為三級歷史建築。按照該委員會的定義,三級歷史建築為「具若干價值, 並宜於以某種形式予以保存的建築物; 如保存並不可行則可以考慮其他方法。

在 19 世紀末,黃姓客家族人在上窰立業。因著傳教士的努力,全村皈依天主教。隨著上窰村民陸續遷出,其客家民宅改建為民俗館,小堂亦荒廢。後來小堂改為公教童軍協會水上活動中心。

影片介紹

建築上的特點

小堂建於一高台之上,為一簡單客家民居式教堂,正門有天主堂的匾額,小堂外有一禾坪,相信為昔日客家人的曬場,現作朝聖祈禱之所。

8. 黃毛應玫瑰小堂

文化遺產地位

玫瑰小堂建於1923年,被香港特別行政區古物諮詢委員會列為第二級歷史建築。按照該委員會的定義,二級歷史建築為「具特別價值而須有選擇性地予以保存的建築物。」

該小村土地原屬上水廖氏,在抵抗收取地租的滋擾過程中,該地村民轉而接受天主教信仰。二次大戰期間,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的港九獨立大隊在此成立。1977年,小堂重修開幕。從文物保育角度而言,玫瑰小堂是香港宗教及游擊隊活動的重要代表性建築。

影片介紹

建築上的特點

玫瑰小堂是大網仔區唯一間聖堂,設計簡約及具功能性,裝飾簡單,小堂結合中國傳統金字頂及羅馬天主教教堂的簡約外表,顯示西方宗教建築的本地化。

9. 糧船灣龍船灣小堂

文化遺產地位

該小堂位於糧船灣北丫村,建於1910年,現已倒塌或拆卸。該小堂未被香港特別行政區古物諮詢委員會列為歷史建築。

當小堂建成後不久,丁味略神父從羅奕安神父的手中接過管理權。小堂所在的村落是由多個姓氏的客家人所聚居,神父需要認識客家話才能在這裡傳教。

影片介紹

建築上的特點

小堂屬兩間式,右面的樓房為聖堂,祭台設於小堂末端的中央位置,對著正門。祭台的牆壁以為典型柱式設計,對著正門,祭台右邊有側門通往隔鄰的祭衣房。祭衣房的閣樓應為神父的宿舍,祭衣房另有一門通往後面連接的內堂。聖堂的門牆有中式縷空窗飾設計,可見傳教士迎合村民的風俗是一項重要的任務。聖堂的旁邊建有一間中式祠堂。

10. 浪茄聖母聖誕小堂

文化遺產地位

位於浪茄村基督互愛訓練中心內,建於1918年。2021年12月9日,小堂被香港特別行政區古物諮詢委員會確定為三級歷史建築。按照該委員會的定義,三級歷史建築為「具若干價值, 並宜於以某種形式予以保存的建築物; 如保存並不可行則可以考慮其他方法。

小堂由丁味略神父向北區理民府申請撥地建立,建成後由當地天主教徒黃灶喜代為管理。六十年代由於移民海外及萬宜水庫計劃,聖堂被廢置。其後有基督教團體向天主教香港教區借作福音戒毒中心,運作至今。

影片介紹

建築上的特點

聖堂建築屬於金字頂的單幢建築,中分南北相連部份,北為聖堂,南為會所,各有正門。會所內輔設有閣樓,相信為昔日神父的宿舍。自基督教宋和樂牧師改建成戒毒村後,在附近空地增設四家平房、廚房及飯堂等設施。其後增設新教堂,原有小堂用作祈禱或基督教團體聚會之所。

11. 鹽田梓聖若瑟堂

文化遺產地位

位於西貢鹽田梓,建於1890年。被香港特別行政區古物諮詢委員會列為第二級歷史建築。按照該委員會的定義,二級歷史建築為「具特別價值而須有選擇性地予以保存的建築物。」

小堂由當地原居客家人陳氏家族所興建,並得到已獲教宗封聖的福若瑟神父祝聖。教堂在2005年進行復修工程,並於同年獲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亞太地區文化遺產優異奬。作為古物古跡辦事處三級建築,聖若瑟堂被視為具有歷史價值。相信早於1890年由外方傳教會神父所建,是羅馬天主教在當地保留得最好的鄉郊聖堂。

建築上的特點

聖堂的祭台是採用梵蒂崗第二次大公會議前的規格所建成。聖堂的中央正前方有大聖若瑟抱著耶穌聖嬰的聖像,聖堂右方放置了村民尊崇的聖福若瑟神父聖像。聖堂末端是祭衣房,祭衣房的閣樓為神父住宿休息的地方。小堂處於東牛尾內灣,地點突顯,聖堂在美感上有特殊之處。聖堂的視野點反映它的輝煌與地位。既是地標亦是天主教在西貢影響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