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家小堂 Holy Family Chapel

赤徑位於西貢半島東端內灣,灣內風浪平靜,淺灘處有紅樹林,景色怡人。

赤徑村為雜姓客家村,歷史悠久,是西貢少數富裕的村落,內有不少青磚建築,屬典型的嶺南客家建築。1950年代,在香港政府和嘉道理農場的協助下,村民成立了養豬合作社及農場,進一步改善生活。70年代新碼頭落成,村民乘搭渡輪已無須使用駁艇。生活、交通雖有改善,但仍敵不過移民潮,村民陸續移民外國或搬到市區居住,90年代只剩3人長期居住。

赤徑聖家小堂於1867年由穆若瑟神父 (Giuseppe Burghignoli, PIME, 1833-1892)建立,未幾,所有村民皆領洗入教。1874年,聖堂受颱風所毀,亦由於教友人數眾多,於是教會便重建了一座較大的聖堂。此後,聖堂經過多次的修葺,但基本結構並無重大改變。聖堂後面則建有銘新學校,為村內兒童提供教育服務。

傳教士非常欣賞村內的教友,說他們簡樸又熱心,是個好榜樣。後來,大浪堂區成立,下轄赤徑、大浪、深涌、白沙澳等地,並以聖家小堂為中心點,可見本村及附近村落教務發展之蓬勃。不過,由於傳教人手不足又要照顧遼闊的地區,所以神父並不長居於此。

抗日戰爭時期,赤徑村一如其他村落備受戰火摧殘,而聖家小堂更被游擊隊佔用為基地。1942年,隨著3位神父被殺害,教務廢馳;直至戰後才逐漸重建起來,1959年村內教友多達二百餘人。可惜,60年代,一則主任司鐸曾子光神父因深涌公民學校一事與深涌村民交惡,被迫離開;二則赤徑村民有意取代教會接管銘新學校;三則村民因謀生而陸續外移,教友人數銳減;終至教務發展大不如前。1962年,大浪堂區已由大埔堂區代管,至1980年更取消大浪堂區,區內各小堂撥歸大埔堂區管轄,銘新學校亦於1976年停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