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若望小堂 St. John Chapel

聖若望小堂位於元朗八鄉的長莆村,於1928年6月24日由司徒廷昭神父 (SITU, Teng-Chiu John 1872-1947)主持祝聖儀式,當日約有二百人出席。昔日聖若望小堂除舉行敎會活動外,亦曾用作鄉村小學,吸引了不少村內外的小孩就讀。

區鴻慈神父(D’AYALA VALVA, Diego, PIME, 1900-1989)於1932年接任元朗區及大埔區的主任司鐸後,開始在新界各地傳教。區神父的客家話是挺流利的,他常駕著摩托車,天天四出傳教,舉行主日彌撒,又聘請有學識的華籍傳道員在鄉村工作,所以取得村民的信任,許多元朗區的外教徒亦因而領洗。區神父是元朗區傳教的功臣,而他也十分讚賞長莆的敎友家庭熱心傳敎。

日佔時期前,除了長莆村的教友外,隔鄰的金錢圍村民都會參與小堂的彌撒。自1954年起,小堂由元朗聖伯多祿聖保祿堂司鐸管理,至1962年歸入錦田堂區。1966 年,由於錦上路吉慶圍側較寛敞的聖猶達堂建成,並可以容納更多教友,因此小堂的宗教角色漸被替代。小堂自 1980 年代起便一直空置至今。

聖若望小堂外觀仿如歐洲的鄉村敎堂,但以青磚砌牆。青磚是中式民居較貴重的建築材料,由特製的磚窰燒製而成,耐用及隔熱防水,是當時上佳的素材,可見昔日傳教士對小堂的重視。小堂正面的鐘樓上懸掛着十字架,是天主教的象徵標誌,紀念耶穌為拯救全人類而死。閣樓設有露台,圍欄上刻有「天主堂」三個大字,左右兩側設綠色的琉璃瓦花窗,通花裝飾可通風透光,亦反映了當時小堂建築融入了典型的中式風格,另外在閣樓的拱窗上註明了小堂的啟用年份—AD1928。在建築物上標明啟用年份的做法,對本地圍村的民居來說屢見不鮮,但用於教堂建築則較罕見。小堂內近屋頂有天窗可採納天然光入內,增加室內的光線,亦是中國傳統民居特色之一。

小堂內設有靠牆的石質祭台,是梵二前使用的祭台。上面刻有十字架和IHS(希臘文In Hoc Salus 的縮寫),意思是藉此(十字架)得救。石質祭台象徵基督是「角石」、「活石」(伯前2:4)。另外又可代表梅瑟在默黎巴那處「擊石出水」的磐石,有養活人民的意思。雖然祭台年代久遠,但現仍保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