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了深涌Haven這個項目,才認識到政府早在2004年把深涌列為十二個「須優先加強保育地點」之一,並指出當地有三大類生境:溪流及沼澤、紅樹林及林地。 於是我選了紅樹林作為學習觀察和欣賞大自然的對象,除了早前介紹過的鹵蕨外,也曾在深涌見過木欖和秋茄。
植物通常是靠開花結果,種子存於休眠狀態直至着地發芽,才能開枝散葉。 生活在潮間帶,被鹹淡水交替冲洗的木欖和秋茄卻是靠另類方法─胎萌的形式─傳播,它們的胚胎還依附在母株時已經萌芽,長成稱為「胚軸」的繁殖苗,又稱「胎生苗」,待時機成熟,胚軸離開母株,掉下插在附近泥土長成新株,又或隨水漂流至另一地方,在很短時間內便可以成為一棵新的小紅樹,傳宗接代。
木欖別名紅茄苳,體內單寧含量很高,令木欖枝幹偏紅,「紅樹」一詞亦由此而來。 早期馬來人從木欖提取單寧來製造紅色染料。 它的胚軸形似綠色雪茄,頂端仍帶着深紅色的花萼,襯上兩端尖尖的葉子,相貌易於辨認。
秋茄是香港常見及分布最廣的紅樹品種,別名叫水筆仔,深涌海堤背後的沼澤泥灘有大片秋茄聚生。 它的胚軸幼長似尖筆,形狀稍微彎曲,方便墜下時插入泥土。 它的葉呈卵形,具有鹽腺以排泄體內鹽份。
至於在深涌還可以找到哪些紅樹品種,仍需要時間仔細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