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公教報的報道,關於古道行深涌 Haven 項目展覽。

——————————–

(本報訊)上世紀60年代在西貢深涌三王來朝小堂使用過的聖體銀碟、聖體巾、燭台等禮儀用品;深涌村長的堂兄兒時在公民學校讀書時用的《香港漢文讀本》;西貢半島村落多座小堂的模型等,都是「深涌Haven」項目展覽中的展品,對於深涌村長李俊輝來說,展品讓他再一次回到昔日在深涌生活的日子。

「昔日學校與小堂為鄰,每次有神父和修女入村傳教,也與村民打成一遍。家人拜神,我沒有信奉天主教,但仍記得入冬時修女會織毛衣,我和幾位小孩子便幫修女打毛冷⋯⋯」李俊輝是深涌的原居民,兒時入讀公民學校和深涌學校,童年時一直住在深涌,到13歲才外出升學,他仍記得村內有500多人居住,昔日自由自在的鄉村生活是他最快樂的日子。

近年李俊輝與家人一起翻新在深涌已有80 多年歷史的村屋,更不時重返村內回味昔日時光,他希望活化項目,能夠讓更多人認識深涌的歷史文化與生態保育。

教區「古道行」工作小組3月中至月底舉辦「深涌Haven:大自然、生態與人的皈依」巡迴展覽,展覽共分兩站,首站已於3月20日至23日在灣仔茂蘿街7號舉行,第二站於3月24日至31日在灣仔集成中心舉行,首站以圖片、展品等介紹深涌歷史、文化及生態,藉以推廣鄉郊保育,介紹深涌和西貢的傳教工作, 歷史、文化和生態特色。

進入深涌尤如走進天堂

古道行工作小組主席蔡惠民神父3月20日主持開幕禮時指出,深涌擁有美麗的自然景觀和生態,到過深涌的遊人都被村落和諧的環境所吸引,他希望藉著計劃活化小堂,結合復興村落的文化與生態環境,重新展現深涌獨特的面貌。

「深涌Haven:大自然、生態與人的皈依」獲環境保護署「鄉郊保育資助計劃」批出200萬港元,項目已於去年12月展開,以研究如何活化深涌的三王來朝小堂成為身心靈培育基地,並以修復大自然、生態環境和人的關係為目標。

在西貢半島打造成港版古道

除此之外,古道行工作小組剛於本年3月獲環境保護署「鄉郊保育資助計劃」批出180 多萬港元,進行「西貢天主教教堂及鄉村文化古道建設計劃」,用作策劃在西貢十所教堂設立一條具備歷史文化和生態的遠足路徑。「這有如遠在西班牙的雅各伯之路,每年也吸引25 萬名海外背包客朝聖,希望能連結本地十間天主教堂,形成一條古道,結合文化、生態及身心靈的古道行。」蔡神父說。

環境保護署鄉郊保育辦公室總監鄧文彬教授指出,辦公室的宗旨是支援本地非牟利機構和村民的互動協作,而資助項目涵蓋自然與生態環境,非評級歷史建築,文化和歷史資產等不同層面的保育工作。

深涌三王來朝小堂現址於50年代重建,屬非評級歷史建築,古道行工作小組委員林社鈴執事指出,雖然小堂及內裡的公民學校重建後只有60多年歷史,但傳教士早於1870年已在深涌傳教,九年後已建立三王來朝小堂,神父也為村民辦學。他希望能保留小堂建築,並配合周邊的自然環境和村落,以帶出昔日的傳教事蹟。

當日展覽開幕禮後舉行了「揭示深涌與三王來朝小堂的歷史意義」講座,由古道行工作小組委員阮志偉博士主講,從歷史角度探討深涌未來保育的方向。

阮博士從研究所知,19世紀末天主教傳教士在深涌開始傳教後,深涌便改名為聖教堂(又稱教堂圍),從地名研究中所得,聖教堂是新界唯一以天主教聖堂為名的客家村落。他又根據官方、地方文獻及村民的口述歷史,總結天主教在西貢半島西岸的深涌植根,以及在百多年前建立聖堂及學校開始傳教。(高)

 

詳情可以參閱

http://kkp.org.hk/node/2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