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果是客家人傳統的糕點,每逢節慶、紅白二事都會做茶果來吃。茶果其實有很多款式,比如我們經常聽到的雞屎藤茶果、艾粄就是其中的款式。早前與村民進行口述歷史訪問時,有幸一嚐喜粄這款傳統客家茶果。喜粄需要經過發酵做成,所以又稱為「起粄」,甚至有人稱他為「酵粄」。傳統上,喜粄顏色一紅一白,紅代表大喜,白代表大吉利。

 

這天,我們嘗試了自己做喜粄來吃:

 

材料:

  • 粘米粉 300g
  • 糯米粉 150g
  • 片糖 250g
  • 300ml
  • 酵母 3g
  • 香蕉葉/牛油紙 適量(裁剪成正方形)

 

做法:

  1. 用300ml水把片糖煮至融化。糖水放涼至40度左右待用。
  2. 大碗加入300g粘米粉和150g糯米粉。過篩。
  3. 放涼後的糖水逐些加入麵粉中,搓揉成團。
  4. 把麵團搓揉至表面光滑,加入酵母 3g,繼續搓揉。整個搓團過程大概需要10-20分鐘。
  5. 麵團放在密封的空間發酵至少1小時。
  6. 發酵完畢後,麵團會比原來膨脹至少三分之一。
  7. 發酵後的麵團稍微搓揉,取出約一隻雞蛋的分量搓圓,放在香蕉葉/牛油紙上,再用手掌心輕壓按扁。
  8. 麵團大火隔水蒸30分鐘。
  9. 熄火後,鍋蓋打開小縫,讓喜粄在裏面冷卻5分鐘。

 

新鮮出爐的喜粄外表光滑圓嘟,吃下去有點黏,又有點Q彈,有股淡淡的米香味,十分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