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王來朝小堂 Chapel of the Epiphany of Our Lord

三王來朝小堂位於西貢半島西岸的深涌,前臨企嶺下海(Three Fathoms Cove)。這所在內灣深處的教堂原建於1875至1879年間。現時的教堂建於1956年,傳教士亦在此小堂內興辦鄉村學校,名為「公民學校」,山牆上校名由當時大埔官立漢文師範學校校長陳本照所題。

深涌本屬清朝時新安縣的一條客籍村落,其建村歷史可追溯到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1870年和神父(Luigi Piazzoli 1845-1904) 從大埔汀角的傳教站轉到深涌展開傳教工作,深涌一帶當時仍經常有海盜出沒,但自教會在這裏建立後,他們便不再在這裏結集。和神父亦曾幫助他們的生活所需,如鼓勵村民修築一條長堤,堤上設有閘門以防海水高漲時淹沒農田,亦可將農田的積水排出海中。

當傳教士建立原小堂時曾發生一宗悲劇:當時屬於香港宗座代牧區的譚安當神父(Antonius Tam, 1850-1875) 從汀角乘坐一位漁民信徒的舢舨,並帶同一位木匠將磚石運往深涌時,在汀角灣遇上大風,船隻翻側後三人墮海,善泅的教徒沒有遇溺,但譚神父與木匠只抓著一塊木板飄浮於海中,木匠預見自己將葬身怒海前,請求神父為他施洗,兩人最終溺斃。根據1930年的土地記錄,小堂當時由宗座外方傳教會的丁味略神父(Emilio Teruzzi, PIME, 1887-1942) 管理。日治時期,西貢一帶歹徒猖獗,有多名教徒無故被殺,丁神父在企嶺下海對岸大洞村傳教時不幸被持搶歹徒擄走,並於深涌附近海面遇害而殉道。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雖然神父未能在每個主日前來三王來朝小堂主持彌撒,但於五十代末期村內仍有約120位教徒。至六十年代,由於鄉村農業式微,村民陸續移居海外,遠渡英國、澳洲及美國等地。七十年代開始有部份村民回流祖居,並改建一些較大的村屋。當時村民仍然非常虔誠,每年一同參與在香港市區舉行的基督君王節。隨著八、九十年代村民離村而去,小堂亦於1990年代末交回大埔堂區管理及使用,間中舉行教會活動如朝聖、戶外彌撒及靈修活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