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母無原罪小堂 Immaculate Conception Chapel

聖母無原罪小堂位於西貢半島東部大浪村,是其中一間在新界最東端的天主教聖堂,原建於1867年,原名聖家小堂(Holy Family Chapel),坐落在一處遠離海邊的肥沃山谷中,六年後教堂擴大了三分之一,可容納二至三百人,是西貢區最大及教徒最多的天主教教會。現存的小堂於1931年期間建成,易名為聖母無原罪小堂。1979年颱風荷貝襲港期間遭颶風破壞,教區於是重修聖堂,並將原有鐘樓拆卸。1981年由已故胡振中樞機親臨大浪主持小堂重修開幕禮,並建議溫以政神父將已荒廢的鄉村聖堂改為天主教營地。

早於晚清時期,天主教傳教士已開始在西貢大浪灣傳教,而其中大浪村在新安縣屬於超過三十條客家鄉村組成的西貢南約的一部份,亦屬由五條客家小村組成的大浪灣村。整條大浪灣村建村至少有三百多年歷史,根據當地原居民所述,村民以姓溫、張和陳居多,原以務農及捕魚為生,原信奉民間的海神天后等,該村河涌邊原建有一間天后廟,但自傳教士來到後,大部份村民都轉信天主教,祖先木主亦被放棄,村內的天后廟日漸荒廢。當1867年小堂正式落成時,穆若瑟神父(Giuseppe Burghignoli, PIME, 1833-1892) 為第一批信徒施洗,神父並負責主持主日彌撒、婚禮和洗禮等。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西貢的治安相當惡劣,當時為大浪的主任司鐸的黃子謙神父(Francis Wong, 1894-1942),於1942年11月15日被殺。戰後初期,傳教士亦協助村成立育英學校。由於當時仍然沒有直接山路前往該小堂,神父不時要經西灣的崎嶇山路或長途水路才能到達,故此未能在每個主日前來小堂主持彌撒,但當地村民接受天主教的洗禮為數不少。

大浪灣村信徒人數眾多,故此被視為早期香港傳教的根據地之一。1931 年大浪堂區成立,聖母無原罪小堂撥入其下;堂區雖以「大浪」為名,教務中心則為赤徑聖家小堂。1950 年代,大浪灣村居民人數為六百至七百名,信徒則多逹五百人。

1960至1970年代,由於交通不便及遠離工作地點,村民陸續搬遷,移居市區,有青年更大舉前往海外如英國等地謀生,村屋日漸荒廢及坍塌。該小堂至1980年歸入大埔堂區,但由於參與彌撒的信眾不斷減少,小堂遂於1988年後與小學停用及荒廢。

1990年代中,該區的人口普遍只有十多名居民,但每逢有大浪灣村的公教信徒過世,神父均會回來在小堂主持追思彌撒,繼續承傳先賢的福傳使命。